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深受“技术论”的影响。从教学大纲到体育教材,从理论到实践,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总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竞技教学观”更是把技术的地位推向了极至,不仅突出的掌握技术的目的性,而且强化了技术的规范性。对于这种“技术论”,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质疑:掌握规范的运动技术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由多大作用?按照竞技效果确定的技术规范是否都具有良好的锻炼价值?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完成学业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运动技术?并且许多竞技运动项目与学生的今后生活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高校体育课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大纲和教材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始终突破不了技术教学观念的束缚。

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种种弊端,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吹响了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始的规模较大的教育改革。为了跟上这场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于2002年8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重新规定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设置等。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和问题都来自于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我校在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同时结合我校校情,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对我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第一,我们转换旧的教学观念,重新确定了“三维健康观”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观念,由此把“公共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给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体育健康观念深入学生的心,从而使其在离开学校后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三,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我校推行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体育课程进一步突出了“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网上自主选课、选师、选时。

第四,我们改变以往的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开设包括基础课、选项课、保健课、理论课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开设项目由原来的3门增加到15门,基本满足学生的兴趣。

第五,改变传统考核以竞技体育技术和素质达标为内容的成绩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运动参与过程,淡化了“一刀切”的达标方式。

以上创新性的改革,融入了分层次教学、分级教学、特长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方面的建设,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较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因此,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已是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认同度较高、收益较大和较为喜爱的课程之一。

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6年获贵州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2006年获贵州省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