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正文

学院简介

责任编辑: 2015/10/26    点击:[]

 学院概况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于1942年,当时名为体育童子军专修科;1950年改为体育专修科;1958年7月改为贵阳体育专科学校;1961年并入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成立体育系,是当时西南地区较早的和贵州省唯一的体育本科专业;2003年成立体育学院。几十年来,体育学院已成熟壮大,已成为贵州省体育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龙头地位,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院是贵州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贵州省体育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专任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8人在读博士)。现有贵州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管专家4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1人。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学院具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层次。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四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生889人(不含三本体育教育780人),有在校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121人。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设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与健康学科等5个学科。学院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和运体与质健康研究中心,已形成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共5个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

    近五年来,学院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科学技术基项目、省长基金项目11项,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体育局等厅局级项目170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教材1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核心期刊9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包括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各类教学、竞赛、科研奖146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160余项,承办了“第七届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报告会(中日)国际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就业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综合能力社会反馈优良。培养出了刘榕冰、杨胜超、贾静、张卫刚等国际健将、世界冠军和国家教练20余名;现有50余名学生在省训练基地、国家队集训。有《体育与健康》、《田径》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排球》、《篮球》、《田径》、《运动生理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和《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育保健学》2门院级精品课程。现有贵州省唯一的“体育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机能评定实验室、机能训练等五个实验室。学院有体育类专业图书近8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80种。学院有宝山校区师大体育活动中心(馆)和花溪校区在建公共体育馆、多功能体育训练馆,有标准化塑胶田径场4个,篮球场50余片,网球馆2个,有乒乓球室、武术跆拳道室、多功能健身室、体操室、健美操体育舞蹈室等。

    学院将始终秉承师大精神、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潜心教学,关爱学生,加快发展,突出特色,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2015年10月更新)

 

下一条:领导寄望

关闭